哈囉大家好,有段時間沒有寫人物專題文章了,上次寫這樣的一篇文章,是介紹大衛芬奇吧─啊,剛剛去翻一下紀錄才發現原來是一年多前寫的,我還以為那篇文章有超過將近兩年的歷史哩,時間還真是莫名的忽快忽慢─這次還是一樣,再來跟大家聊聊另外一位我同樣很喜歡的導演吧。比起大衛芬奇,這次這位導演的名字,想必一定有更多人聽過,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克里斯多福諾蘭。
 
  就算真的真的對導演沒有任何研究、完全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只要你愛電影,他的電影你一定看過,他曾經讓蝙蝠俠起死回生、他拍過造成轟動並至今仍熱烈討論而且還沒有一個統一說法的全面啟動,他在記憶拼圖以及頂尖對決之中向我們展現了如同革命一般的嶄新敘事手法。這些電影,應該不可能有人一部都沒有看過吧。
 
  至於電影的部份,我等等再來談,我們先來,簡單的談一下這位導演吧。
 
  說到諾蘭,我當然是非常喜歡他的,大概不會有哪個人不喜歡他吧。他也是屬於少數的那種,作品我全部看過的導演,畢竟他算中生代的年輕導演,作品年代不會太久遠,而且他的產量算少,要追完並不難。不過比起其他我同樣很喜歡、也全部作品都看過的導演─例如前面提到的大衛芬奇、還有JJ亞伯拉罕等─他對我而言並不是一位零失手紀錄的導演,這是很遺憾的一部份,他有一部作品我真的不喜歡,哪一部我晚點再說。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導演的生平吧。
 
  (以下資料整理/翻譯自維基百科、IMDB)克里斯多福諾蘭,1970年七月三十日年生於英國倫敦,幾個月前剛過完四十四歲生日的諾蘭,可以說是現代的一線大導演中非常年輕的一位。就跟許多導演一樣,諾蘭在年幼時期就展現出對於電影高度的熱情,七歲時便拿著父親的超八攝影機以及自己的玩具兵自拍短片。成年後的諾蘭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就讀,主修英國文學,並在校內期間繼續發展他的電影事業,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現在的名詞來說的話,就是所謂的微電影。
 
  對諾蘭的導演生涯而言,早年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便是與電影社的朋友們,以少少六千美金的預算,拍了生涯第一部劇情長片(其實扣掉片尾字幕,片長也才一小時出頭)「Following」,那部電影有幸能夠在舊金山影展得到放映的機會,電影獨特的敘事手段,奠定了諾蘭日後「非線性敘事」的招牌電影風格,使得身為編劇與導演諾蘭得到業界的關注與青睞,並得到了足夠的預算讓他能夠拍攝下一部電影。諾蘭也是從此便正式踏入了電影圈當中。
 
  而諾蘭在正式踏入電影圈之後,交出來的第一部作品是驚悚懸疑記憶拼圖,峰迴路轉的故事以及驚人的敘事手法,讓本片在上映之後博得了滿堂采,精采的劇本也一舉入圍了奧斯卡以及金球獎最佳劇本獎,諾蘭可謂一鳴驚人、非常風光,一個剛進入電影圈的年輕導演(諾蘭拍攝片本時,年僅三十歲)就能交出這樣的成績單,實在厲害。而本片也開啟了諾蘭與其弟弟強納森諾蘭的長期合作關係(本片改編自強納森的短篇小說),兩人之後共同合作了如頂尖對決、黑暗騎士、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以及即將上映的星際效應等多部電影的劇本。
 
  而因為記憶拼圖獲得了商業以及口碑上的雙贏,讓諾蘭得以開始執導主流商業大片。他隨後執導的作品是改編自挪威同名電影的犯罪驚悚片針鋒相對,本片的預算為四千六百萬美金,相比於記憶拼圖的九百萬,可見片商對諾蘭相當地有信心。本片的演員包括了傳奇演員艾爾帕西諾、已故男星羅賓威廉斯以及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旺,這樣兩帝一后的的黃金組合,對於諾蘭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來說,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卡司。
 
  諾蘭的下一部則帶給了他一個爆紅全球的機會,這部電影的出現可以說是他導演生涯最大的轉捩點,因為這部電影,全球觀眾都認識了他,這部電影就是他最具知名度的系列代表作品的第一部:蝙蝠俠:開戰時刻。自從蝙蝠俠四:急凍人四這部黑歷史徹底擊垮了全球影迷對於蝙蝠俠電影的信心之後,華納兄弟將蝙蝠俠這個角色封印了長達八年的時間,最終靠著諾蘭賦予了蝙蝠俠新生命,使得這系列起死回生,有別於提姆波頓的華麗歌德風與喬伊舒馬克的馬戲團兒童樂園風格,諾蘭以一個更嚴肅且寫實的電影風格來拍攝蝙蝠俠這位英雄,而這部電影在票房以及評價上的大獲成功,也向全世界的影迷宣告了黑暗騎士的歸來。
 
  而黑暗騎士傳奇的開始,同時也象徵著諾蘭傳奇的開始,他之後拍的所有作品通通叫好叫座。雖然至今仍未獲得奧斯卡的肯定,但在影迷心目中他早就是個品質保證,他的產量不算多,從跟蹤開始算起,一路算到今年還未上映的星際效應的話,他的作品不過九部,其中有六部就進入了IMDB的前兩百五十名,星際效應想必先預約了一個名次,這對於一個現在也才不過四十四歲的年輕導演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在電影的影像風格上,諾蘭並不是一位個人化風格很強烈的導演,但其實我個人比較偏好個人風格濃烈獨特的導演,這也是為什麼諾蘭在我心目中的排行始終低於柴克史奈德跟羅伯羅里奎茲等人的主要原因。不過這當然是我自己很主觀的個人偏好,諾蘭雖然沒有特別去玩弄影像或是操弄各種電影技術,但顯然諾蘭也志不在此。他仍然是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只要是他導的電影,都可以很輕易的看出是他指導的,只是那股風格不是在外在的影像上面而已。如果要我找一個詞來形容諾蘭的話,我會說,他是一個老古板,一個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著執著與堅持,一個懂得如何將老技術作完美運用的老古板。
 
  所以,他並不像許多年輕導演或是商業導演對於新技術那麼著迷,他喜歡維持他自己的做法,他不迷信於新東西一定是好東西這樣的說法,他堅持不用數位拍攝取代傳統膠卷─說真的,其實外行如我分不出兩者有什麼不同─他喜歡土法煉鋼的實景拍攝,而不愛使用過多的特效與綠幕,這是最笨的方法,但卻也能夠拍出最壯觀的場面。所以在黑暗騎士裡面,光是一台卡車翻覆的場景,就能讓人在電影院倒抽一口氣,而他在全面啟動之中為那場無重力打鬥所打造出來的技術,更讓該片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他不是不會使用最新技術,而是,他有更好的方法去拍出最驚人的效果。
 
  說他守舊也不對,應該是說,對於拍電影,他有他自己的愛好。他堅持不拍3D電影,他也討厭數位拍攝,但他對於IMAX攝影機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有看過用IMAX攝影機拍出來的效果的觀眾,不用我說都知道那是多麼震撼的一次觀影體驗,他不喜歡時下流行的東西,或許是因為他不喜歡跟隨流行,他所要做的是創造流行,在電影業中,他彷彿是IMAX攝影技術的拓荒者,他所拍攝的黑暗騎士是第一部運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之後他更是不斷地精進這項技術,他總是把自己推向極限,然後再超越極限,黑暗騎士開了首例、黎明昇起破了IMAX片段所佔全片比例最長的紀錄、接下來的星際效應更是大膽地將IMAX攝影機架在飛機機頭前面直接拍攝空中鏡頭,光是為了看這樣的嘗試到底會拍出什麼樣的效果,就已經注定了本片非得進IMAX廳看不可了。
 
  諾蘭還有另外一個註冊商標,就是他的電影劇本總處處充滿轉折,意想不到的劇情走向,佈局之中還有佈局,真相之外還有真相。他的電影有好幾部都必須─也值得─看個好幾遍以上才能完全滲透。他總是能有新的發想去挑戰觀眾理解能力,他是好萊塢少數不會小看觀眾智商的人,他的電影彷彿一場腦力激盪,我們永遠不知道劇情會怎麼發展、無法猜出電影的下一步會怎麼走,所以他的電影總是特別引人入勝,總是特別迷人。也因為這樣的劇本風格,讓他得到了「腦幹大師」這樣的稱號。接下來的星際效應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要將如何挑戰我們的智商,豈止是期待,簡直就是期待。
 
  不過關於諾蘭,有一點我還是想要抱怨一下,不是諾蘭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他的部份粉絲有些行為讓人看人實在是感到反感。這算是很難得一次的看到,有一個優秀導演的名聲,被他的粉絲搞臭的。
 
  這種粉絲間的諾蘭效應主要是蝙蝠俠三部曲之後開始出現的,大量的諾蘭粉絲在看過諾蘭的電影之後,就開始自以為厲害跟高尚、開始對諾蘭進行一種所謂的造神運動,把諾蘭捧的恨天高,開始鄙視其他商業電影─在他們心目中,諾蘭的反義詞通常是麥可貝─對他們而言,諾蘭彷彿是個萬靈丹,什麼電影都給他拍就好,只有諾蘭拍的電影才有資格叫做電影,常常看到他們在網路上罵一部電影或是其他導演─對,通常是麥可貝─的時候,都說補上一句說什麼要是給諾蘭拍的話就好了,如果是諾蘭的話那就會怎麼樣怎麼樣的,一副其他人拍出來的電影都一無是處的樣子,尤其是超級英雄電影更是容易扯到諾蘭身上,在超級英雄這個領域,只能有諾蘭的存在,其他的通通應該廢除。我非常討厭這種靠著貶低他人而抬高自己喜歡的東西的行為,只會顯示出自己的器量之低。
 
  最近剛好適逢諾蘭離開蝙蝠俠系列,而華納準備開始打造正義聯盟世界觀,從第一部超人:鋼鐵英雄就可以看出這樣的造神運動存在,諾蘭只是監製,真正的導演是柴克史奈德,喜歡那部電影的人就開始喊說諾蘭好棒啊,討厭的就說都是柴克的錯,如果給諾蘭導的話那該有多好之類的話。而最近諾蘭正式退出、蝙蝠俠準備登場,諾蘭粉絲更是快崩潰,不是諾蘭的蝙蝠俠憑什麼叫蝙蝠俠?而且這種諾蘭效應有時候會愛屋及烏的成為克利斯汀貝爾效應,不是貝爾演的蝙蝠俠就拒看啦,能不能聯署請他回來演?種種行為令人看了相當不順眼,害我有時候都不敢承認我也是個諾蘭粉絲,黑暗騎士三部曲我愛死了,可是我現在都不敢到處大聲講了。
 
  只能說,看事情的眼光別太狹隘,心胸寬大點,多多接受許多不同風格與類型的東西,不只是電影,什麼東西都一樣,只鍾情一樣東西而瞧不起其他的,這樣人生會錯過很多好東西的。總是拿諾蘭來壓麥可貝、甚至會罵喜歡麥可貝的人沒深度,殊不知諾蘭自己都很愛看麥可貝的電影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跟弱項,沒必要完全否定一個人,同樣也不需要把一個人當神看,麥可貝絕對拍不出黑暗騎士三部曲,就像諾蘭也不可能拍得出絕地任務跟變形金剛。別守著諾蘭不放,世界上還有很多好導演值得你們去發掘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諾蘭的事情,現在,我們開始聊聊諾蘭的電影吧。爆雷爆光光了,請斟酌閱讀。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諾蘭最早最早開始正式拍片的時候,也就是他還在求學期間,於校內拍攝的那些短片。當然他拍攝了大量短片,我們不可能一部一部的細聊,我們在此舉一個他的短片中知名度最高的為例子,就是這部Doodlebug,直接翻譯叫做獅蟻,一種肉食性的昆蟲,至於跟這個短片內容到底有什麼關係其實我不知道,如果知道的,懇請留言補充。這部短片基本上沒什麼劇情內容可言,不過這短短三分鐘的事件描述,已經可以看見諾蘭未來的電影中常見的兩個元素:人物對於某件事物─有來由或沒來由─的偏執,以及一種無止盡的輪迴。
 
 
 
  接著便是諾蘭第一部正式的劇情長片,Following,直接翻譯為跟蹤,片名就點出了電影的主題,以一個有跟蹤癖的作家為主角,描述一天他跟蹤到了一位盜賊,開始對他的生活感興趣於是加入他後發生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讓我們見識到了接下來在諾蘭多部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代表性敘事手法,也就是他所擅長的非線性敘事,電影的時間軸是被打亂掉的,主要時間現有三條,「現在」的主角是故事的敘事方,他講述著「過去」與「更過去」這兩條交錯進行的時間線,不過這片算是諾蘭在對這個手法進行實驗,所以複雜性並不算太高,「現在」的故事線所占篇幅並不大,而「過去」與「更過去」則是讓主角以不同的造型出現,讓觀眾不會搞混,中間更是貼心的安排了一段主角改變造型的戲,哪邊是過去,哪邊是更過去的時間也因此一目了然。
 
  不過說真的,其實這片我算是蠻久以前看的,電影細節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我只記得主角一直跟蹤別人、非線性敘事、結局好像有逆轉,可是我忘了結局是什麼,我甚至還得去查資料才想起來主角是跟蹤到一個盜賊然後開始跟他一起行動,劇情已經忘的差不多啦。手邊片子借給了朋友,一兩年前借給他的他到現在還沒還給我,所以也無法為了這篇文章再看一次,這片的劇情就先不多談了。
 
 
 
  再來的下一部電影,是諾蘭正式進入了電影圈之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記憶拼圖。
 
  很神奇的一部電影,沒有從頭開始看你一定看不懂,從頭開始看你可能還是看不懂,看到了結局搞不好還是看不懂。這是最多人對這部電影的形容,當然是沒那麼誇張啦,這算是誇飾形容了電影劇情的錯綜複雜,其實只要從頭開始看而且專注的看完它的話,應該是還不至於看不懂。
 
  其實這部電影的劇情本身並不算是突出,頂多算是一個有點特色的懸疑驚悚劇本,如果直接把這個故事拿來拍的話,可能就只會是上映完後就被遺忘的過水片吧。不過諾蘭運用獨特的敘事手法將這個故事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展現了非線性敘事這個手法的完美應用,已經不是兩三條故事線並進這麼簡單了,而是整個故事都猶如一個被徹底打亂的拼圖,而諾蘭則用了一個看似無理,其實很有道理的方式將這幅圖一塊一塊地拼湊回去,而觀眾則是慢慢地欣賞諾蘭如何完成這份拼圖,一開始可能摸不著頭緒,直到最後一塊拼圖拼上去了,你才會發現諾蘭完成這拼圖的手法有多麼高明、這幅圖又是有多麼的美。
 
  一般以失憶症為主題的電影,觀眾大多是處於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這部電影諾蘭則是讓觀眾跟著男主角一起失憶,再加上徹底亂掉的時間線,可能上一幕我們還相信的事實,過幾幕之後馬上發現是個謊言,我們一路跟著主角、一路相信主角,但是電影卻一再地推翻我們所認知的真相,電影開頭就是這個故事的結局,但是等到電影演到了結局,觀眾才會發現自己又再一次地被諾蘭所騙,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作品。男主角是我很喜歡但就是紅不了的蓋皮爾斯,諾蘭明明就還蠻愛用之前用過的演員的,外型跟演技都很棒的老皮卻只用這麼一次,很可惜。
 
  上面提到的諾蘭電影中常見的兩項元素,偏執的角色以及無盡的輪迴在這片就可以看到,主角對於殺妻兇手的捉拿就有著著魔般的偏執,不論身邊的人們如何勸告他,甚至在最後一刻告訴他真相他都仍然執著於自己的思想、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甚至在不願接受老婆是被自己害死這個真相的情況之下,利用了自己自身的失憶症開始不斷的為自己製造出一個兇手,陷入了一個追查「不存在的兇手」的輪迴之中。
 
  然而這片在台灣要完整的觀賞到很困難,這部電影的影碟發行在台灣鬧了個大笑話,美國發行的影碟中,有一個特別收錄是將故事的敘事剪輯成按照時間線的發生順序的線性敘事版本,這是給已經看過電影的影迷看的另外一種樂趣,結果台灣竟然拿了這個版本來直接當成正片發行,還在DVD的殼子上大言不慚的寫的「導演剪輯版」,完全毀了這片,所以台灣目前發行的影碟基本上沒有能看的,如果你正好看過記憶拼圖,覺得這麼平凡的電影為什麼會被捧成經典,不要懷疑,你看到台灣版的DVD了。在台灣要看到這片的話,什麼線上看之類的在此當然不鼓勵,先不談,一般人率先想到的應該是購買港版DVD(港譯:兇心人),可惜這個版本的DVD也絕版了,可能只剩下買他國的藍光一途可走了。我之前是世新大學的電影社在辦影展時剛好有播到這片我才有這個機會看到的,至於他們是透過什麼管道拿到這片、而且還有繁體中文字幕的,我就沒去深入了解了,我怕得到不想聽到的答案。我不太懂,現在諾蘭在台灣這麼紅,怎麼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要重新代理一下記憶拼圖?
 
 
 
  而諾蘭拿到更多預算之後所拍出來第一部主流商業,針鋒相對,這部在諾蘭的電影之中好像相對冷門,在談論諾蘭的電影時鮮少看到這部電影被提起,而我前面提到過諾蘭的電影有一部我並不喜歡,就是這部。
 
  因為誤殺搭檔而造成主角性格上的偏執與失眠,永晝無夜晚的阿拉斯加對於無法入眠的主角來說彷彿一場沒有盡頭的輪迴。這樣的劇情設定依然是有著諾蘭的風格,但也就僅此而已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內容就像我剛剛所形容的,它就是一部上映完後就被遺忘的過水片,劇情本身不差,但就是中規中矩沒什麼特色也不突出,很難想像一部諾蘭指導、卡司又這麼豪華的電影竟只有這樣的水準。說句老實話,其實我覺得這片真的蠻無聊的。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這片普遍評價還挺優秀的,IMDB分數有7.2,爛番茄更是高達92%,可能是我悟性不夠吧。
 
  總之就不深入談這片了,只談個我印象比較深的部份好了,或者應該說是,一個讓我失望的部份,就是羅賓威廉斯的角色,他演的反派在電影進行了快一半才正式登場,一般來說這種晚晚才登場的反派角色通常都是超強的角色,我原本以為他一定是個精通心理戰術與鬥智的狠角色,沒想到給人的感覺卻只是個會在公園裡面誘拐小孩子的怪叔叔,要不是他剛好看到主角誤殺搭檔所以有把柄可以威脅主角的話,這個角色好像根本沒什麼可怕的。不過這部份當然不能說是電影的錯,只能說是我在期待與認知上的錯誤吧。
 
 
 
  不過不管怎麼說,就算我不喜歡,也無法否認針鋒相對在商業上獲得了很不錯的成功,四千六百萬的預算,一億一千多萬的票房,兩倍多的票房收益,自然會讓片商願意繼續投資諾蘭這位年輕的潛力股,所以,他獲得了指導下一部電影跟一夕成名的機會:蝙蝠俠:開戰時刻。
 
  諾蘭曾經說過,銀翼殺手是一部影響他很深的電影,他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將銀翼殺手播給了全部劇組人員看。他告訴他們,希望也能夠拍出一部這樣的電影。而電影那抑鬱冷調的氛圍,還有高譚市的美術設計等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銀翼殺手的影子在其中。
 
  諾蘭捨棄了以往漫畫電影強烈的超現實風格,改以一個更寫實的手法來敘述這位英雄的崛起,我想這也是他之所以會選擇蝙蝠俠的原因吧,因為比起其他超能力英雄,蝙蝠俠絕對是最貼近現實的一位人物。
 
  在蝙蝠俠三部曲當中,這部是帶有最濃厚諾蘭風格的一部,電影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到那招牌的非線性敘事風格,過去現在兩邊故事線不斷交錯,當然這部的重點依然是在蝙蝠俠而不是強烈的故事風格,諾蘭不能玩太瘋,所以從中間開始還是恢復了正常的敘事,不過前一部蝙蝠俠電影慘烈成那樣,這次的重新啟動電影公司願意讓諾蘭放手去做,在電影中加入許多屬於他的東西,實屬難得。至於蝙蝠俠的偏執,這我們可以在第三部看到。
 
  不過因為這片上映時我還小,當時仍然在讀小學,因此第一次看時真的不喜歡這部蝙蝠俠,小孩子看電影當然是要看蝙蝠俠打壞人,所以當時這部文大於武的真的讓我看不懂,只覺得好無聊,長大後重看才真正了解這片的價值,對不起諾蘭,我小時候不懂事,錯怪你了,而且還錯怪了不只一次,另外一次等等提到。
 
 
 
  好了馬上提到,就是諾蘭的下一部電影:頂尖對決啦。
 
  前面寫的那句「沒有從頭開始看你一定看不懂,從頭開始看你可能還是看不懂,看到了結局搞不好還是看不懂」正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最佳寫照。這部電影上映時我剛上國中,那時候對電影也是懵懵懂懂地,不甚了解,一開始聽說是金鋼狼跟蝙蝠俠演的,還真的以為是這兩位超級英雄角色要對打哩。之後知道是關於兩位魔術師的電影,那時候正好在迷魔術,想說應該可以在片中看到很多很酷炫的魔術,所以就跑去看了。結果,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東西啊。最大的障礙之一是那時候沒認識什麼演員,只覺得外國人長的都好像,連克利斯汀貝爾跟休傑克曼兩位都分不出來,當時根本不確定誰是誰,常常搞混,這樣的狀態下看這部電影根本完蛋啦。
 
  不過之後長大之後愛上電影、愛上諾蘭,重看這部也是必然的結果,而心得也是驚為天人,太好看了吧!對比一下記憶拼圖,這片諾蘭更是把非線性敘事發揮到極致,而且也更進步,運用起來更流暢,也更挑戰觀眾的邏輯思維,甚至可能看到一半才會發現這片的時間線並不是直線的,然後才會開始思考剛剛到底演了什麼東西、設法把整部電影的時間線拼湊起來。而且說穿了,這部電影就算直線敘事劇情也夠離奇,處處有轉折,不斷地推翻觀眾的猜想,一直給你各種線索,但就是讓你不看到最後猜不到真相。
 
  說句老實話,其實比起像蝙蝠俠這樣的大片,我反而更喜歡看諾蘭拍這樣的電影。這樣的中型製作可以讓導演發揮更多的個人風格。像是這片的角色就很明顯,兩位主角都有著嚴重的偏執,一個執著於想創作永垂不朽的偉大魔術,不惜自斷手指、犧牲自己的人生;另外一個則執著於復仇,不惜出賣靈魂與道德,更讓自己陷入一個無間道一般的自殺輪迴之中。兩個人都走火入魔了,早就忘了成為魔術師的初衷,對照一下現實人生,我們有時候,是不是也會這樣?在追尋一個很單純的目標的過程中,走歪了,走錯了路,目標不再是那麼的單純、動機也不再是那麼地純粹。有時候,在追夢時,記得要停下來,回頭看一下,不要只想著終點,別忘了,最初的起點。
 
 
 
  拍完了頂尖對決之後,諾蘭再度回歸指導蝙蝠俠系列,拍出了這系列的登峰造極之作:黑暗騎士。曾經短暫地打敗教父登上IMDB第一名的寶座,之後雖然因為兩邊的粉絲互相灌票因此雙雙掉下來、讓刺激1995收了漁翁之利,不過目前黑暗騎士仍穩坐第四名的位置,以一部漫畫英雄電影而言,簡直是奇蹟。
 
  挾帶的上一集的好口碑,這集早在開拍前就受盡矚目,除了確定加入小丑這位漫畫中最經典的反派之外,演出小丑的人選更是一個驚人的選擇:來自澳洲的年輕已故男星,希斯萊傑。
 
  在他之前,上一任大螢幕上的小丑是奧斯卡記錄保持人傑克尼克遜,他精采地演出絕對會令所有接任者倍感壓力,更何況是一個還未滿三十歲的年輕演員要來挑戰這個角色,所以當初確認是希斯萊傑要演出這個角色時,網路上可以說是意見滿天飛。然而,希斯萊傑最終成功了嗎?成功了,他太成功了,這是一個完美的演出。
 
  不瘋魔,不成活。身為一個演員,希斯萊傑瘋了這一回。所謂的用生命演戲,不只是改變身型體重,希斯萊傑真的燃燒了他的生命,讓我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用生命在演戲。這會是影史最偉大的一個反派演出之一,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名字,希斯萊傑。
 
  而本片也是諾蘭第一次、同時也是影史第一部嘗試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當時在滿懷著期待走入IMAX影廳,光是開頭的一段空拍畫面就幾乎讓人下跪在電影院,看完之後我就確定了一件事情,以後諾蘭的每一部電影,只要他有用IMAX攝影機拍攝,我就一定要看IMAX版的。比起近年來流行的3D技術,我覺得,這才是將電影的存在價值發揮到極點的最佳技術表現。
 
  文章已經很長了,還有兩部電影要寫,劇情部份相信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在此我就不花篇幅多談了。
 
 
 
  在這之前,諾蘭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改編自他人的作品─頂尖對決也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在黑暗騎士大破十億的票房之後,諾蘭開始著手進行他的第一部原創電影:全面啟動。我還挺喜歡諾蘭這樣的拍片模式的,在一部系列電影的續集與續集之間都會先拍攝其它電影,而並非一口氣拍完,這樣不但可以讓觀眾更加期待續集的到來,也可以讓影迷不用一直看一樣的電影,而是還有其它的驚奇。
 
  我想,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諾蘭的電影在宣傳期一切都彷彿霧裡看花,你知道劇情簡介、你看過預告片,但你就是猜不出來這部電影在演什麼,一直到了走進電影院,你才真正知道這部電影的劇情走向是什麼。
 
  話說,大家都說這部電影很難懂,但其實我真的覺得沒有那麼困難,沒必要把複雜化。可以把它想的很深奧,但也可以用一個最值觀的方法來描述這片的劇情:只要把這片的內容想成電玩遊戲就好了,每個角色各自有不同擅長的技能來應對不同的關卡─喔對了,請問李奧納多除了把老婆帶進夢裡面差點害任務整個失敗以外,他還有什麼用處?─每一關達成特定任務條件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關,任務如果失敗則會進入混沌關卡,必須由其他角色強制開啟隱藏關卡把他救出來才能繼續進行任務。這樣大概就可以講完劇情大綱,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它非常好看,有驚人的視覺效果,還有張力無比強大的劇情,但我依然覺得,它被高估了。
 
  而這片被討論最熱烈的地方,是它的結局。陀螺到底有沒有倒下,兩方各持己見,各有各的說法與理論,而且好像都很有道理。我自己是認為不用爭吵這個,其實它就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無所謂對錯之分,也不用逼別人去接受你的想法,你覺得它倒下了,它就倒下了,你覺得它還在旋轉,它就還在旋轉。我自己的想法則是,它倒下了,應該是要說,我相信、也希望它倒下了。畢竟,主角辛苦了這麼久,他不是要什麼很偉大的目標、也不是為了什麼龐大的野心,他只是想回家,他只是想抱一抱自己的孩子,演到了電影結局,他成為了諾蘭電影中很難得一個最終放下了執念的男主角,電影沒給出一個答案,我們就當他醒來了吧,沒必要對他那麼慘忍。這部電影終究不是一部非常黑暗絕望的電影,諾蘭也在黑暗騎士中用兩艘郵輪告訴了我們他相信人性的光輝,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這部電影的結尾,留下一點希望呢?
 
  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驚奇應該就是它讓我認識了湯姆哈迪這位演員吧,當時在一大票的大牌演員當中,諾蘭大膽啟用了湯姆哈迪這位名氣並沒有那麼高的演員,還給了他很重的戲份與一個極富魅力的角色。果然,電影上映之後,湯姆哈迪爆紅,至今也成了一線巨星。
 
 
 
  然後,諾蘭三度回歸蝙蝠俠系列,拍出了這個角色的最終章: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在蝙蝠俠三部曲,乃至於諾蘭的所有電影當中,這部應該是評價最為兩極化的一部,主要原因是在於,這部電影的格局拉很大,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在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點,它當然還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沒有錯,我也真的很愛它,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它在劇情上很多地方的確處理得不好,很多零星的小缺點無法忽視。
 
  關於這部電影,我之前有寫過長篇心得文章,同樣的話在此不贅述,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裡來看看。
 
  是說,有時候想法與心得會隨著時間改變,當時我寫說我不喜歡這片的結局,可是又看了幾遍,加上與朋友的幾次討論之後,我對於這個結局其實是有改觀的。我當時認為諾蘭沒有那個勇氣在大螢幕上殺死蝙蝠俠,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結局,蝙蝠俠確實是埋葬了自己、而讓布魯斯韋恩獲得了新生。就像全面啟動中的李奧納多,他放下了對於高譚市的執念。他了解到了高譚市不再是一個需要他全程呵護的嬰孩,能保護高譚市的不只是蝙蝠俠一個人,高譚市成長了,他把這個城市還給了人民、把蝙蝠俠這個象徵交給了其他人。他辦到了他在頂尖對決中辦不到的事,他回到了原點,他想起了他會什麼會成為蝙蝠俠。「他是一個信念,象徵的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那場爆炸,解救的不只是高譚市,還是布魯斯韋恩。「當有一天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了,我們就可以在一起,但是那天不會到來,高譚市永遠需要蝙蝠俠。」布魯斯證明了瑞秋錯了,那天到了,就像黎明終將昇起。可能太晚來到,瑞秋已經不在了,但是布魯斯自由了,他身邊還是有一個愛著他的女孩子陪伴他,這樣的結局,其實也挺好的。「黎明前的夜晚總是最黑暗的,但我向你們保證,黎明快到了。」諾蘭在第二集說出了這句話,在第三集,實踐了這個承諾。
 
  諾蘭最近拍了這麼多大型製作的大片,這當然是讓影迷很開心,但我還是認為,諾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記憶拼圖跟頂尖對決,或許還有半部蝙蝠俠:開戰時刻。我期待他未來有一天能夠再拍攝一部這樣的作品。不過,就當下的情況來說,我們還是先期待幾天之後即將上映的星際效應吧。
 
  這就是諾蘭,一位永遠能帶給我們新的驚喜的造夢者。
 
  最後,提供一些關於諾蘭的小知識:
  ※諾蘭是007系列的大影迷,最喜歡的一部是女王密使,他表示未來絕對會拍一部諜報題材的電影。
  ※在拍攝開戰時刻之前,他原本打算開拍的電影計畫是霍華休斯的的傳記電影,並打算由金凱瑞主演─好想看─可是因為馬丁史柯西斯率先開拍了神鬼玩家因此無限擱置了此計畫
  ※諾蘭是左撇子
  ※諾蘭是紅綠色盲
  ※啟發他最重要的兩位導演是雷利史考特和史丹利庫柏利克
  
  這次文章就先寫到此為止了,希望各位還喜歡。未來有機會的話,再讓我們來聊聊更多傑出的電影人吧。
arrow
arrow

    帥哥: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