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用中文海報的,不過這張海報設計真的很漂亮呢。)
片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心得:
好的,這次的文章我先開門見山來講講技術的部份,我看的是京站威秀未來3D的版本的,效果到底如何?我想大家最好奇的應該就是這個吧。
看之前其實讀到了不少負評集中在技術的部份,太真實反而讓人感到虛假、太寫實讓人無法直視。我想這樣的言論或許有些言重,或許不是技術真的不好,而是觀眾無法習慣,因為太真實所以很假,這話聽起來前後矛盾,因為我們已經看習慣一般電影的畫面了,電影的畫面本就不真實,但我們看久了,自然而然地習慣了、被制約了,我們會認為電影的畫面就該是那個樣子,對我們來說那樣的電影畫面才叫真實,今天出現了真正貼近現實世界的畫面,反而會覺得很假,但是這樣到底是真的技術本身不好,還是觀眾還沒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技術?
跑得太快不一定會先死,但是卻注定孤獨,跑得太前面,當你回頭一望,會發現沒人跟得上你。我還是盡量不讓自己被那些評論影響,不抱著任何成見或先入為主的想法,讓自己能夠以一張白紙的狀態進入戲院當中。
那麼這項技術到底如何?我可能無法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到底是好還是壞,who am I to judge?我只是個看電影的,不是拍電影的,技術這種東西我畢竟完全不懂,我想我應該沒有資格評斷這項技術的優劣,我能說的只有,我蠻喜歡的。
事實上單就清晰與真實來講,開場確實嚇到我了,還不用電影真正開始,光是開場那些片商的商標打上來時解析度就好到一種令人暫時停止呼吸的驚人程度,至於正片會不會不習慣?會不會讓人覺得真實到很假無法直視,我倒是真的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螢幕上的每個細節都讓人看得非常清楚,鏡頭移動時不會出現常見的拖影問題,就連3D電影總是被埋怨的暗度問題都獲得了很不錯的解決。
我想這個技術,至少李安表現出來的成果,不只是純粹一個看起來很酷很炫的新技術,不只是個只有表面的噱頭,而是真正能為電影帶來實際的加分作用,不只是120FPS的流暢與4K的清晰,就連3D效果都不只是「會有東西飛出螢幕」這樣好玩的娛樂效果,3D效果更為電影帶來了完美的層次感,不論是人物特寫還是整個畫面遠處的深景效果,都讓人感受到彷彿已經不是在看著2D的投影幕效果,而是看著一個真正的世界在你眼前展開,或許一開始真的會有點不習慣,但是當你習慣了之後,你會被吸引進那個世界當中,不再只是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電影,而是沉浸其中。
當然純粹就娛樂效果上來講,這個技術最精彩的展示還是在中段短暫的戰場之上,不論是隨著砲火飛揚的沙塵,或者是爆破與漫天飛舞的瓦礫等,都十足令人驚呼與懾服,又讓人還是不禁幻想著,若是這個技術拿去拍一部運用大量特效的奇幻/科幻電影,或者是向《13小時:班加西的士兵》、《黑鷹計劃》等從頭激戰到尾的戰爭電影,會不會能讓這項技術的極致表現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想像一下《美國隊長:英雄內戰》的機場大戰,或者是《金牌特務》中的教堂屠殺,如果用這個技術來拍,將會是何等光景?
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3D嘗試,就不難看出李安是個技術控,有更嶄新的技術給,李安不可能不願意嘗試,而這片確實讓觀眾看見了電影未來的更多可能性,但或許可惜的點在於這技術最適合的表現方式,剛好不是李安擅長的領域─這樣說或許又有失公允,李安如果先拿這片來嘗試3D,再拿這個技術來拍《少年PI》的話,或許會為後者增色不少,畢竟該片中也是有著大量美麗震撼的場景與視覺效果─李安以先驅的身份開響了第一炮,雖然評價不盡理想,但我希望這不會因此成為絕響,由衷地期待未來哪一天,麥可貝、柴克史奈德、JJ亞伯拉罕或是馬修范恩等人也能跟進使用,或許那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這項技術潛力真正的爆發也不一定。
最後,有打算去看未來3D版本的,我覺得如果能坐中間偏前面一點的位置會更好,會更能夠達到深入其境的效果,我當時坐的是最後一排,有點太後面,畫面左右兩邊的牆壁總會不時讓我有些出戲,沒能完全進入電影當中,可惜了。
寫完了技術面的心得,現在來談談電影本身給我的感想吧。
不過我想在一開始我得先說,其實我從來就不懂什麼叫做所謂的李安電影,我知道李安是個備受推崇的電影導演,他的電影被戴上那頂名曰經典的桂冠的不在少數,但我只看過《綠巨人浩克》跟《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兩片,前者我很小的時候看的,大概小三小四的時候看的,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誰是李安,我只期待看到一片很炫的英雄電影,可想而知那片對當年的我來說是非常無聊的,事隔多年後我現在一直覺得我欠那片一次重新審視,不過因為第一印象不好的關係,一直很懶的重看。後者我非常喜歡,不過是李安對於3D技術以及視覺效果的掌握與那高難度哲學文本的流暢敘述,都讓我深感佩服,但僅透過這兩片就要我了解與定義李安的電影,似乎過早了些。
但我仍然對於李安很是欣賞,不只是他身為老牌的導演卻一點也不守舊,總是醉心於最新的技術、而且那些技術到了他的手上,他玩起來比多數年輕一輩的導演都還要厲害,更是因為他電影題材的多樣與多元,他從不滿足於現況,也從不自滿於眼前的成功,每一部電影選材都跟上一部電影大相逕庭,彷彿他只願意做他沒做過的事,只願意挑戰那些不可能的事,這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論是李安在技術方面的實驗,或者是令人驚豔的預告片,都再再地讓我對這片感到期待,實際看完之後其實是很喜歡的,絕對沒有國外的初步評論說的那麼慘,手邊目前還有《斷背山》跟《色‧戒》的片子,感覺是該找個時間拿出來看看了。
這次整部電影的故事節奏與主題其實都沉悶了些,但我依然很享受李安說故事時那迷人的語調,從我少數欣賞的幾部電影看來,李安的創作筆觸少有激烈顛沛的情感,更多的是對於人物塑造時的溫柔與細膩。以李安來說偏短的片長與略小的格局也讓這片相對好消化了些。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一種時刻,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可是很有感觸」的這種感覺,一種心中百感交集,想說些甚麼卻不知如何形容與言語,想寫什麼卻不知從何下筆的感受,我覺得這片想描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感覺,男主角比利心中有個很真實的感受,但他自己卻說不出那到底是怎麼樣的感覺,他在電影中少有可以選擇的機會,不論是上戰場還是返鄉,他都不是出於自願的,面對這些事件,他心中或許是一片空白,但在戰場上、返鄉後,種種的事件與遭遇又在那片空白上或重或輕地刻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痕跡,兩邊拉扯著他,有人叫他回去,有人叫他不要回去,而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他很掙扎,但他掙扎的不是不想回去,不是想要留下,而是這個世界讓他無法認清自己,當他踏著如行軍般的步伐走在球場上,當他置身在燦爛華麗的歌舞與煙火之中,當全美國都把他視為英雄為他歌功頌德,當他身邊世界因為他這輩子最悲慘的一天而歡騰而慶祝而向他道賀,他卻是一臉茫然。他是同袍眼中的可靠兄弟、他是姊姊眼中不知所措的弟弟、他是愛慕的女孩眼中的英雄,他真心愛著關心著這群人,但是這群人眼中的他卻又都只是片段而非完整的他,他有太多自己都難以名狀的感受,但他卻連說出口的資格都沒有,大家只要那個媒體塑造出來的他,沒人在乎真正的他,當中場表演結束後,曲終人散之時,連架場的工作人員都瞧不起他,當他以為找到了一個可以不用回去的理由,當他想要留在那位啦啦隊員身邊,那個唯一的理由卻叫他回到戰場上去,我無法揣測他當時到底是什麼樣的心境,但我想應該是某種瀕臨潰堤的邊緣吧。
事實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今天站在了比利林恩的位置上,我能不能像他一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就算不在舞台上,我想下了台之後我絕對會崩潰吧。我自己覺得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為男人的電影,比利一直在尋找一個真正的自我,在尋找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想要證明些什麼,又不想要證明些什麼。
「只要在門上打開一道縫,光就會照進來。」比利就像是深處在一個暗室之中,他在追尋那道光、尋找著那扇門。我蠻喜歡這片的結局,事實上我原本想像著、準備要迎接一個更黑暗的結局,我原本以為最後比利回去之後會死在戰場上,讓整部電影呈現一種更為荒謬與無奈的氛圍,不過好在電影沒有像我想像的如此收尾,比利最後終於自己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回到了那群兄弟之間,不是為了什麼高尚的理由,不是愛國,不是反恐,只為了那一句「我愛你」。
對他而言,這樣的理由就足夠了,足夠讓他在最後一刻憑著自由意識做出自己最想要的選擇。我想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一點,至少在電影結束前的最後一刻,他是快樂的。
而李安拿這樣的新技術來拍劇情片,確實令人有些殺雞用牛刀的惋惜之處,但李安也的確用這技術淬練出了我至今看過最清澈與驚人的畫面與最豐富飽滿的色彩,而無法否認的是,這樣的技術真的讓整個電影的畫面與情感更具穿透力,近乎無破綻的畫面也使的李安必須放棄傳統的鏡頭語言、用一些更趨近實驗性質的攝影與轉場,會不會不習慣?第一次看會不會覺得有那麼點突兀?可能多少會有一些,但我終究覺得這樣的技術展現勢利大於弊,可以讓人真正地沉浸在電影之中無法自拔,可以將人物當下的情感渲染利放到最大,不再只是單方面的看著電影,而是當你凝視著電影,電影也在凝視著你。
對了,我總覺得李安其實也很有磨出演員真正實力的能力,一直沒有特別喜歡蓋瑞特荷德倫這位演員,但是到了這片卻讓人見識到了他的演技爆發,公私分明又對屬下十分嚴厲,但又不時陪著隊友們講著那些男人們的垃圾話,非常成功地詮釋出了一位既能建立威嚴,又能讓人信任與親近的長官角色,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總之,不論是出色的技術展示或是情感細膩的故事本身,都讓這部電影非常有一看的價值,如果預算夠的話,請務必看看未來3D版,絕對是值回票價的。
帥哥評電影:
演員演技:9
人物情感:9
技術展示:10
故事節奏:8
身歷其境:10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