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雖然標題已經說明是結局討論了,不過還是提醒大家一下,這篇文章滿是地雷喔。
無雷心得在這邊
 
當然啦,你可以說我這篇文章是穿鑿附會或是我想太多,反正我是認為這片的結局沒有一個一定的正確答案,我只是稍微把在別的地方看得的討論跟我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有興趣的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聽說你的故事能讓我相信上帝?」
「我只能告訴你故事,相不相信你得自己決定。」
 
在結局的部分,透過主角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可能的事情經過有兩個。
一個是我們所看到的奇幻漂流,另一個是更為黑暗殘忍,但卻也更真實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中的動物們,分別對應到第二個故事中的人物:
斑馬=水手
猩猩=媽媽
鬣狗=廚師
理查帕克=PI
 
我們先拋開感性面,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第二個故事的可性度確實更高。
先不管那面帆布下的空間是否能容下一隻老虎與一隻鬣狗,單就動物本能來看,如果我是那隻鬣狗,我絕對不可能數度將一個藏有老虎的地方當作自己的窩。
二是主角不太可能那麼久才發現理查帕克的存在,發生這種事人類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去檢查各種補給品,這時絕對會發現牠的存在,電影中卻是理查帕克主動出現後主角才得知船上還多一個牠。
三來比起鬣狗,老虎才是真正強悍的獵食者,但是船上的猩猩與斑馬這兩個美食卻是由鬣狗處決,理查帕克唯一殺死的動物只有鬣狗。
最後,當主角跟日本人說這個故事時,那是他人生中最疲憊的時刻,如果是虛構的,他大可隨便說個故事來虛應一應故事,又何必要講一個這麼慘忍的故事來折磨自己?
 
從這點著手分析來看,我更想說理查帕克代表的是主角內心原始的獸性。
一開始發生船難時,主角看到理查帕克想上船便極力的要將牠推開、將牠趕走,試想看看,在糧食與飲水都還充足時,誰會願意表現出內心最原始的野性?
接下來經過一小段和平時間,鬣狗(=廚師)殘酷的殺死了斑馬(=水手),猩猩(=媽媽)出手制止的下場就是也喪身在鬣狗(=廚師)的口下。
這時理查帕克衝了出來,代表主角內心原始獸性的覺醒,牠幫主角殺死了鬣狗(=廚師)。
題外話,雖然鬣狗幹了一堆下流事,但我真的覺得牠趴在帆布上望著主角時的那個臉超可愛的。
到目前為止,皆符合PI對於第二個故事的敘述。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主角心中仍存在的人性曾想將理查帕克(=獸性)趕走,但卻在最後一刻決定將牠留下,同時仍然與牠保持適度距離。
「是牠讓我活下來的,對於牠的懼怕讓我保持清醒、滿足的牠慾望讓我生活有了目標。」
為了活下去,向來吃素的主角不也吃起了魚肉?
 
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學會控制心中的獸性,將牠給壓了下來。
直到釋放完信號彈導致徹底絕望為止。
「理查帕克,我們要死了。」
他將理查帕克抱在懷中,投向那原始獸性的懷抱。
 
接著下一幕,他漂流到了所謂的食人島上。
打個岔,雖然那個食人島真的很漂亮,島上滿是可愛到不行的狐蒙、美麗的夜景還有發光的植物,但是聽到主角講述食人島的概念時真的讓我感到不寒而慄啊。
「有個跟我一樣的倒楣鬼,漂到了這個島上,決定在這裡定居,然後被這個島吞噬,直到被世人遺忘為止。」
越是美麗的事物,越是致命。
 
那麼如果將食人島對應到第二個故事中呢?
這或許會是全片最駭人的一段比喻了。
PI爬到了島上,開始扒起地面上的植物來吃,膚色的外皮,鮮紅色的肉,有沒有聯想到什麼?
他將那朵花一層一層地扒開,直到看到了無法吞嚥的牙齒為止。
如果他第二個故事中多方面都可以跟第一個故事有所連結,他又為何要在第二個故事中刻意迴避食人島這個段落。
或許所謂的食人,不只是個意象?
 
最後,主角回到了人間,理查帕克先一步離開,因為他回到文明社會了,必須拋棄原始的獸性了,所以理查帕克在此頭也不回的離去了。
 
「所以,你的故事終究有個美好的結局了?」作家這麼問著。
「這得看你怎麼想。」PI這樣回答。
再次強調,選擇與相信,這不正是貫穿傳片的中心思想嗎?
 
「你喜歡哪一個故事?」
「我喜歡第一個。」
冥冥之中,PI已經讓作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了。
應該要說,正常人都會喜歡第一個,但卻又得承認第二個更有可能。
 
這也可以對應到一開始主角跟父母的對話。
「科學讓你看見真相,而信仰讓你看見內心。」
你要相信符合科學邏輯的真相,還是你內心所希望的那個信仰?
兩個故事在一些一節上可能無法完美地銜接,但大致上是說的通的。
 
理性上第二個故事更為真實,但從感性面出發,第一個故事也不無可能。
片中沒有給一個確實的答案,你相信哪一個,它就是真實的了。
我們可以相信第一個故事,然後帶著溫暖與感動走出戲院,並且相信人生還有希望、明天會更好。
我們也可以選擇第二個故事,然後帶著沉重與悲慟不出戲院,並且將這部電影的片名改成少年漢尼拔的奇幻漂流,進而發現原來我們到頭來根本看錯電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帥哥: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